首页 / 教资 /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语文笔试考情分析和答题技巧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语文笔试考情分析和答题技巧

广告位

距离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还有20天,今天IT考试网给大家分享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语文学科考情分析,本考情内容共两大部分:试卷结构分析和考题分析,分初中和高中部分,如下图表中所述;本文对语文学科的主观题答题技巧及例题展示本网站也进行了分析汇总,想了解的可以文末进行了解!

点击领取视频>>>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14份备考视频

第一部分:语文学科考情分析

IT考试网预计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题将与近两年的考题基本保持一致:作答时间依旧为 120 分 钟,试卷满分 150 分;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考题题量为单项选择题 15 道, 案例分析题 3 道,教学设计题 3 道;根据考试大纲,考题的内容包括四个模块的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中 外文学、汉语言基础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现就近两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题分析考情,总结如下:

1.试卷结构分析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英语笔试考情分析和答题技巧
2.考题分析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英语笔试考情分析和答题技巧2
第二部分:主观题题型答题技巧

考点·案例分析——教师教学评价

1.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如何思考,如何联系材料, 形成严谨的答题思路也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审题。问题有几问;是否限定答题角度;查找关键词。

(2)分析材料。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与题目要求结合,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是一句句分析, 在关键词语后标记,对应相应的理论。

(3)答题。结合材料及理论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无论有几问,无论是否限定答题范围,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

分为以下三步:

(1)叙。综合回答所体现出的理论依据。

(2)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其理论来源。

(3)评。是否可倡导推广。可以的说明其积极作用,不可以的要谈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2.常用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答题中,对于理论知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2)不同教学方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比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3)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体现出哪些教学方法,并能分析相应的优缺点。

(4)是否具有引导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引导作用,所涉及的内容、设计的问题等是否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时,也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注意分析题目是否有答题范围。

【经典例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

(播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跟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 而不是“英雄人物”,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

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 ……

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 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

生:“公瑾”是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就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小乔嫁 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

生(齐):啊? 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这种理解合情理,但不准确,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的问题吗?为什么 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的。

师:对!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得要有柔 肠。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 块儿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如 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注意 啊,“羽扇纶巾”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智慧超群。如果说,“公瑾当年”和 “小乔初嫁”是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那么后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这下我们就把“苏轼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心目中的周瑜就是这样 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问题:

(1)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

(2)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参考答案】

(1)①引入教学内容,借歌词中“英雄人物”与苏轼词中“风流人物”探究周瑜形象。

②拓展课堂资 源,激发学生兴趣。

(2)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和活动引导学 生进行学习。

②该教师先由《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入,让学生思考歌曲中“英雄人物”与“风流人物”有 何不同;然后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一句引导学生得出苏轼带着尊敬态度写周瑜,并且周瑜是 特别浪漫、懂爱情的,进而教师总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要有柔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词中 “雄姿英发”来概括周瑜英雄气概,并借此发问“羽扇纶巾”展现的周瑜形象,得出周瑜富有文采;

最后 师生一起总结出周瑜的形象即刚柔并济、能文能武,并对一开始的疑问作出了呼应解答。

考点·案例分析——写作评语

1.中心:有没有离题,有没有按照题目要求来写。

(1)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立意鲜明。

(2)观点明确,好恶立场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3)主题直接凸现于内容之中,明了扼要,毫无赘意。

(4)主题严肃,思想高尚,进取心较强。

(5)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6)主题含混晦涩,文意含糊不清,写作目的不明确。

(7)虽有中心主题,但表达不够充分有力,华而不实,空而无力。

(8)主题不够严肃,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2.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真实,符合生活实际;是否新鲜有趣。

(1)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事件的代表性较强。

(2)未能通过小事情反映大道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运用还不够娴熟。

(3)虽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彻合理,理性挖掘较深,凸现了事件的本质。

(4)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5)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

(6)选材过于通俗,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7)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 能深刻地体现。

(8)选材过于老旧、粗俗、简单幼稚,不具有新意,难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真实性。

3.结构: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1)开头

①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②文章开头简明扼要,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③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看就能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④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具体生动,详略得当。

⑤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结尾

①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以自己的感受开篇,以感受结尾。这样既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 感染力极强。

③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④文章结尾含蓄,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⑤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4.表达:记事文有没有把事情讲清楚,写完整;写景文有没有把参观游览顺序写清楚;文章要详略得 当,重要的人和事情详细写,不重要的地方简单写。

5.语言:句子是否通顺、准确;有没有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有没有引用俗语、名人 名言、诗歌等;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6.书写:字体是否工整,是否有错字;卷面是否整洁干净。

7.总评

(1)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

(2)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

(3)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老师要向你学习。文章选材如果再新颖些,肯定会与书写交相辉映。 你认为呢?

(4)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

(5)太棒了!你的文章,使读者顿感神清气爽,简直是妙笔生花。语言流畅至极,通感运用尤为巧妙。 你的笔锋具有征服力和感染力。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经典例题】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爱在屋檐下

①母爱深。虽然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就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 但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 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充满世界;它又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 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颗颗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最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 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翱翔。

②母爱深,深得无法比拟。

③父爱沉。父亲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小时候,父母亲总爱站在我的左右两旁张 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如果没有父亲,怎会有 我和母亲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 无悔;教导子女,总是赏罚分明。

④父爱如江流,澎湃奔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父爱如诗,需认真品读 感悟。

⑤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

⑥师爱暖。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 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 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细致地拨正我们的航向;我们 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 的朋友!

⑦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它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

⑧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当我们难过时,朋 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是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 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是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当我们快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 乐推向更高处,友爱是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力。

⑨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

⑩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

【参考答案】

优点:结构严谨匀称。该作文围绕“爱在屋檐下”,采取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写了母爱、父爱、师爱、 友爱,且每个部分都是论述加总结的格式进行写作,如论述完母爱总结“母爱深,深得无法比拟”,论述完 父爱总结“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写完师爱总结“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写完友爱总结“友 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并在最后一段用“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总结全文并点题。

缺点:论述方式单一,详略不当。全文在论述母爱、父爱、师爱、友爱时,每个部分采用的都是道理 论证,且每个部分所用篇幅大致相同,这样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不是很能打动读者。建议可 以多元化论述的方式,比如加入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如在写“师爱”时,可 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例,这样更能够打动读者,引起情感共鸣。另外,在论述上可以有所侧重,对某一两个 点进行详写,其他略写。

考点·教学设计题

1.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目标偏向知识、理论、概念以及概括、理解等能力。 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文化知识等,如诗歌的知识包括作者信息、文学常识、诗 歌写作手法等。 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分析、筛选、整理、概括、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如: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诵,属于朗读能力;收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偏向于通过……活动,了解/掌握知识的内容、方法,提高……能力。 语文常见活动:朗读、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分析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 课文常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环境描写、情节、优美词句、含义深刻的词句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偏向于情感的体会培养、良好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如:体 会……,激发学生对……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的表述: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五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对象和行 为标准。例如:

“学生 在自由朗读全文、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划出 与主题关联密切的 句子或词语;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对象) 通过自学, 学生 能迅速无误地 读出 5 个生字。”

(行为条件) (行为主体) (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行为对象)

教学目标示例: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①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独立分析诗词。

②通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③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伟人情怀以及豪放雄奇的风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2.教学目标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完美整合,是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能力,同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维度。从语文实践性的特点出发,过程与方法成为语文目标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维度。

(2)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及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的依据。语文教师应该在研究和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各个学段的目标,要 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教科书,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安排和单元目标,把具体的课文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去 研究,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3)语文教材导语、文本特色 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语、课文导语及课文本身的特点,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可以抓住四个 “突破口”,即以学习重点(或单元目标)、预习提示、注释及课后作业为突破口来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为确定目标而钻研课文,应认真思考下面问题: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 么是值得学生去学的?学生能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

(4)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 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从教师的角度,设定 的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观念,目标只有符合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教师也有能力控制时, 才会产生出实际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学生的知识 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分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五个 环节。

(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导入的方法:

①由题入文

【例】写板书时,将“刘和珍君”去掉,写成“记念________”并提问学生:这里可以加上那些人或 者物?(预设“老师”“朋友”“爷爷”“父母”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情 感基调。

②温故知新 【例】一提到秋天人们总是与悲愁联系在一起,古今文学中也不乏愁秋悲秋的佳作,初中时我们学过 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悲愁至极的断肠游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毛泽东的《沁 园春·长沙》也是写秋的,在这首词里又抒发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

③情境渲染

【例】

同学们,中世纪时一位传奇航海家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此,成千上万的人迁居到此,开始新 的生活,其中不乏时代的受难者——非洲黑人。他们勤勤恳恳地服务于这片新大陆,却以奴隶的身份过着 非人的生活。终于一声呐喊,他们“翻身”了,带着一份感恩,为美国的发展策马扬鞭,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作为美国合法公民,黑人却只能萎缩在美国社会的一个角落里,作物质文明的 旁观者,受尽苦难。终于一位伟大的民权运动领袖再也忍无可忍,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一次要求平等 的游行集会中发表了一篇举世闻名的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④巧用故事

【例】“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 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督邮来督察。为人骄横的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 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 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同学们,陶渊明有官不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从中去找寻答案。(板书课题)

⑤巧设悬疑

【例】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 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2)整体感知

①含义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 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理解的过程。 ②整体感知的活动 谈感受;概括内容;重拟标题;读出情感;收集疑问。

(3)深入研读

①含义 深入研读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步骤;是对教学重点进行深入分析理 解,促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环节。

②深入研读的活动 深入研读一般都会围绕品味关键词句段、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手法、体会构思技巧、感悟主题思 想等方面展开。 词句带篇;精段品评;寻找美点;替换研讨;双篇比读。

(4)拓展延伸

①含义 拓展延伸是以课内知识点为阅读基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将课文精读和延伸读 物的泛读结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

②拓展延伸的活动 丰富语文知识;诵读、表演比赛;仿写、续写、改写(提高写作能力);分享相关资料,激发情感(延 伸情感态度)。

(5)小结作业

①课堂小结的活动

A 总结收获。教师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希望;学生自己总 结本课所得。

B 朗读收束。可分为个人阅读、分组阅读、整体阅读,朗读、默读等,通过诵读结束学习,让学生回 味文中意味。

C 拓展小结。一节课无法将所有的内容都涵盖。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利用结束语,引领学 生深入思考,或者布置阅读一些资料,以此拓宽教学内容。 D 评价小结。可以采取师评,以鼓励为主;学生互评,以学习为主;评价文中人物,情感升华为主。

②课后作业:课后搜集;知识积累;迁移运用;实践活动。

 ※高分亮点

(1)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标题清晰内容完整。

(2)具体内容明确,活动方式新颖,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教师能因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出发,全方面发展,达成教学目标,突出 教学重难点。

(4)问题设置,能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引发学生思考,能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体现合作的力量。

【经典例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 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名言警 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 班级人数:40 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教学认识,不少于 200 字。

1.【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是最富有人文内涵的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其中蕴含的情感之前,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有浓厚的学 习兴趣,对本课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选用好的导入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 范读、自读等多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感受读书的乐趣,领悟文言文的美; 最后再对课文进行深度挖掘,有条理的引导学生发掘文章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备课,其 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 孟子的政治主张。

②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③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2)确立依据

①依据新课标(2011 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强,学生在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还 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

②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更应具备 勇气和力量。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的积累,但学生受 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此意识,因此会 作为讲解的重点。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参考答案】 选择的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孟 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呢?这是谁的名 言呢?看来大家都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走进他的思想主张。

(二)初读感知

1.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言字词。

(3)再次朗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翻译全文。 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 1.文章开头部分主要叙述了什么呢?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有何异同呢?

(时代不同,经历相似)

3.孟子运用他们的事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2)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3)受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除了这些事例之外,孟子还做了怎样的论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5.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经过刚刚对课文的分析,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 的道理。(讲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四)巩固提高 学过今天的课文你有何启示?对你以后的学生生活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注意引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诵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感悟,题目自拟。

希望本次分享的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语文学科考情分析对准备考试语文学科的考生有所帮助,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无尘老师还整理了有关语文学科的7项考点,稍后也会分享给大家,尽请关注IT考试网的笔试专题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IT考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tkaoshi.net/1638.html

IT考试网作者

IT考试网服务于广大报考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考试以及初级会计考试的同学,李琛老师(微信号:lichentc)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享最热门的考试动态、绝密的内部资料、优质的高清课程,精准、高效、全面助您通过考试!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